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学员天地 / 学员风采 / 正文

在渭华干部学院参加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的思考体会

来源:陕西渭华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04 11:02 浏览次数:

      2020年9月25号,我有幸在渭华干部学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通过认真聆听白宝虎教授、张红教授、方建斌教授、省农业农村厅张旭峰等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全程参加渭南华州区柿村,合阳县福德村,白灵村,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等现场教学,让我对乡村振兴之路有了直观的见闻和切身的感受,既学到了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又领悟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结合此次学习及个人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发展,要兴旺,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二、产业是核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农民才能富裕。离开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离开发展的保障,振兴乡村就是一句空话。综观大荔县和合阳县发展振兴经验,乡村美、农民富都有其坚实的产业支撑,柿村发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项目,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又感受到红色文化。大荔小坡村,万亩冬枣园,发展“农业+旅游”,推动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在给游客带来独特旅游体验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深入推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衔接。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以此实现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

      三、文化是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就是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此次学习考察的每一个村都自己不同的美好景致,其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携带着历史的信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合阳县作为太姒故里,伊尹故乡,这里有周文王和太姒天作之合的美丽爱情故事,也有厨祖伊尹的各种神奇传说,合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度发掘古代历史文化遗存,不断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形成合理宜居的空间结构,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旅游要持续发展,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乡村的“精气神”。

      四、规划要先行。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遵循乡村振兴的规律,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同时,编制规划要注意既契合实际又适当超前、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编制规划还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抓好示范引领。可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也可以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的具体内容,选好典型,树立样板,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要通过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