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科研成果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化建设

来源:陕西渭华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1-06-02 08:38 浏览次数:

        [摘  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其重要地位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着眼于建章立制,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制度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设要以教材、教学、教师等几个要素为重点,为课程建设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组织领导,注意统筹规划以及各项制度间的协调配合,从而保证铸魂育人效果。
[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地各级学校都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使课程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但是,总体来说,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思政课制度化建设不足制约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要在制度化建设方面集中发力,也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加强思政课建设,保障思政课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切实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成效。

                    一、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思政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加强思政课建设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要在继续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时,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形成规范的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强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思政课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系列规划和制度设计。从具体实践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和相关文件精神,各地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制度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思政课教师兼职制度、领导干部上思政课制度、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制度等。但是,思政课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思政课建设质量,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还需丰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要求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深入制度化层面,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推进思政课建设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制度保障。

        2.梳理总结思政课建设经验的迫切需要

        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需要。为了加快思政课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大中小学校都对思政课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实效性的做法和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凝聚了许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思政课教师的智慧,因此迫切需要把这些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同时,近年来为了加快思政课建设,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各类学校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许多思政课改革文件,但是文件之间往往差异较大,不够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抵触的地方;许多文件更多是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没有形成统一、具体的制度性规范;一些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已经滞后于思政课发展,没有及时进行清理和修订。思政课教学单位在遵照执行时有时出现疏漏,有时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样极易导致一些好的建设经验得不到普及,一些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加强思政课制度化建设,就是要统筹整理和规范这些制度性文件,使各项制度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思政课建设。

        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科学作出总体部署,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统一开设思政课课程,使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过程做到衔接贯通。目前,大中小学都开设了不同层次的思政课程,但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一体化的部署,如各学段之间的教材衔接缺乏统一规划,出现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脱节问题,不能较好地实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受到影响;不能较好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门培训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教育等活动缺乏具体制度支撑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统筹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建设,增强一体化意识和整体观念。要尽快制定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对各学段的教材建设、教学研讨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各学段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每一个学段都能受到符合年龄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4.适应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思政课真正能够深入人心,加强思政课的制度化建设以保障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

应当看到,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成就斐然,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升。但是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只注意形式,忽略内容,哗众取宠,把思政课堂变成了个人秀场,实际上背离了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学生的获得感并不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应该是守正创新的统一,守正才能创新,其中守正是要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政课程教书育人的性质不能改,传递理论知识、理想信念的功能不能变。思政课的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要有正确方向,不能舍本逐末。加强制度化建设,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整体进行规范,科学界定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手段、方式和范围,给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正本清源,使思政课改革既能坚守活水源头,又能避免刻舟求剑、故步自封,有效防范改革创新过程中的无序和浮躁,保证思政课的严肃性和思想性,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实效。

二、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思政课建设是一个体系,涉及教材、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推动思政课制度化建设,必须把握思政课的基本环节,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要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支撑,以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关键,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1.思政课教材制度化建设

思政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传递知识、锤炼品格、树立信念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思政课教材制度建设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建设方向,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建设水平。

首先,完善思政课教材编写、审定管理制度。规范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科学的思政课教材体系,这是教材制度的根本。教材的编写要注意根据教学的要求、教学对象的特点把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按照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规定,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明确了思政课教材的建设主体。高校思政课教材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定期研制教学要点,保障思政课教材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还要涵盖专题教学指南、教学参考书、案例解析、优秀讲义、网络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辅助材料,改变目前教学辅导用书较少、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等问题。思政课的教材编写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学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体现到教材当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要适时推动教材的修订工作,合理确定修订周期,注重不同版次之间教材体系结构的统一性。现在要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把“四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教材内容当中,必要时可以编写系列选修课程教材,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其次,重点建设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材编写制度。目前,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各学段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各学段课程标准的修订缺乏统一设计,难以形成有效衔接;课程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加强,课程目标在衔接递进上表现不明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材编写的质量;各学段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不仅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部分教材内容存在简单重复问题,而且大学四门思政必修课教材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复。为此,应该一体化制定各学段的课程标准,解决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和衔接不畅的问题。应该统一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根据各学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科学合理设定课程目标,目标体系要有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要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和审定工作,加强编写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避免各学段的教材内容重复、脱节、倒挂等问题。

第三,逐步研究探索如何把思政课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纳入思政课教材编写制度当中。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对教材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遵照教材体系和内容,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讲授,讲授内容和教材内容关联不大甚或毫无关联,削弱了思政课教材的权威性,减弱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有些教师标新立异,在没有吃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改动讲授的内容,可能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错误的思想,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一些老师探索“专题化”教学,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但是有些“专题化”教学内容设置随意,存在着脱离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专题的内容必须以现有的教材内容为根本,否则将会造成喧宾夺主,脱离思政课的教学实际,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对教材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进行限制,明确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更不能另起炉灶随意讲授。

2.思政课教学制度化建设

教学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思政课教学制度应该是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制度等。

集体备课是教师集体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之间通过交流、研讨、展示等方式进行思想碰撞,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教学能力。集体备课具有系统性,是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同构过程,意味着一整套制度、平台、机制、环节、方法和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意见》提出,要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兴趣专长、学科背景不尽相同,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智慧。思政课程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有些课程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思政课教材内容更新也较快,与飞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教学对象都是青少年,这些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极为便捷,给思政课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适应思政课发展的时代要求,应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形成集体备课制度,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集体备课制度应该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专长,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师的智慧,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集体备课制度应该确定集体备课牵头人,遴选高水平思政课专家,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5G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组织网络云端集体备课更加便捷高效,要注意用好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网络集体备课的专家引领作用,完善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使网络集体备课常态化。

教学督导制度是教学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指由专家组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指导,以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升教学艺术与职业素养。教学督导制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是教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建设符合思政课课程特点的教学督导制度。通过这一督导制度,可以有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指导,督促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制度还可以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发挥有效的监控作用。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层出不穷,但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到底效果如何,需要借助教学督导制度进行集体把脉,有效避免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随意性问题的出现。

目前大多学校都建立有自己的教学督导制度,但统一的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督导制度还没有形成。由于各地教学督导制度的设立往往结合本地情况进行,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指导,导致实际运行中存在机构不健全、方法不科学、过程较为随意等问题。有的制度失之过于松散,有的制度失之过于严苛,有的制度设计缺乏科学论证,严重制约了教学督导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教学督导制度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制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目标,重在对思政课教学进行评价和改进。要组建各级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各级各类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进行听课督导,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督导组成员应聘请优秀的从事过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担任,避免外行指导内行情况的发生。

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可以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提供补充,在思政课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2005年已经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教育部2008年对于思政课实践学分的占比也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具体的学时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借助于课内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体验道德实践的崇高感,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思政课实践教学极为重要,但实际上实践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学校没有真正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和作用,虽然都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学分、课时、经费落实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应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明确具体课时、学分占比和实践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细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教师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另外,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应该包括在实践教学制度当中。思政课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世情,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帮助,也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

强国必先强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几年,国家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进行了全面规定,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

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是指思政课教师必须符合一定的任职标准,如政治素质标准、道德标准、教学科研素质标准等。建立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8年已经正式提出要施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

近些年,由于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完善,再加上思政课教师缺口比较大,一些学校放松了思政课教师的任职标准,一些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或者专业关联度较低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思想道德水准低下的教师也出现在教师队伍当中,导致思政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观点认为思政课专业性较差,什么人都可以教,甚至把其他专业课教不好的教师转岗到思政课岗位上。实际上,思政课的专业性、思想性丝毫不差于其他学科,其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专业课教师。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严把入口关,将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优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选拔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当中。有的高校已经在建立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构建统一的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的核心在于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的具体标准,要从学历条件、学科背景、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明确设定。

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和思政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的核心是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制度。职称晋升制度是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激励的基本制度设计,也事关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发展。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比较困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研究表明,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教授职称比例都要远低于相关参照学科的教授职称比例。这表明思政课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较大,特别是晋升教授职称难度更大。思政课教师为了能够晋升职称,完成绩效考核任务,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写论文、申请课题上,投入课堂教学的精力较为有限,没有兴趣和动力去进行教学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应该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的根本标准,把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当中,让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等于不需要科研,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较为滞后,并不能适应思政课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没有对理论的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教育部已经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突破。如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围等。

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的设立也十分必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指导。思政课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政课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培训制度化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需要纳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当中。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接受专业的培训就难以适应教材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考虑好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地方的培训工作缺乏规划,出现了重复和不必要的培训,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给思政课教师增加了许多额外负担。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确定培训周期、培训时数、培训内容,既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也不影响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目前,全国范围和地方的培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形成完善统一的、可以全国推广的培训制度。应该建立国家、省(区、市)、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国家层面重在示范培训、省级层面进行重点培训、学校层面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国家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发挥国家培训的引领作用。重点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严把入口关,对于岗前培训不合格的不允许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最新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集中统一进行培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专题轮训。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展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具有覆盖面广、组织简便、内容能回放等优点,应该成为今后培训的一个重要方式。总之要通过严格高效的培训制度,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担负起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任。

三、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制度化建设的着力点

思政课制度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化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注意制度间的协调配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研究

思政课制度化建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制度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思政课制度化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和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规律在本质上是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相融合的育人规律。”[2]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要发挥好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强的立德树人功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传递知识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所以,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既不能违背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要注意到思政课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过分强调思政课的特殊性,忽视或背离了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过分强调形式的创新,没有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产生理论上的认同,导致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和遵循。不能制定脱离教育教学实际、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制度规范,影响或干扰思政课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思政课建设的虚假繁荣,削弱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的“八个相统一”原则,遵循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统一,实现制度规范和改革创新的统一,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2.加强思政课建设组织领导保障

统一高效的领导机制是思政课制度化建设的有力保障。要建立不同层次的领导机制,整体规划和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国家层面要做好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大中小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培养一体化制度建设,[3]对思政课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目标和制度体系进行明确规定。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好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要照顾到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制度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推进,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主要的制度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各级主管领导机构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遵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试点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基层成功的实践探索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上升为制度规范,对于顶层设计的制度规范,要尽量先进行试点,不要盲目进行全面推行。

要强化制度的执行,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和制度规定。各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负起落实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有关制度的执行落地。可以成立全国性的思政课建设督导机构,负责全国思政课制度建设的督导执行。各地应该设立相应的机构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导力度,对于不符合思政课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清退。要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和思政课建设效果,建立常态化的思政课建设成效反馈机制,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反馈,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3.做好思政课各项制度间的衔接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成就斐然,出台了多部有关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思政课建设的部门规章、指导意见也不少。思政课制度化建设必须与上述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保持一致。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相应规定,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能同这些法律相抵触。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符合本地、本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制度,但不能违背国家和教育部印发的指导性意见。新时代思政课制度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思政课具体制度间的衔接与配合,使制度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制度之间的冲突或不适应现象。比如,教材制度、教学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交叉,三个方面的制度内部的具体制度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要使教材制度、教学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之间形成合力,以保障新时代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宇文利.努力掌握并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3] 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网络编辑:德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