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科研成果 / 渭华起义研究 / 正文

渭华起义中的三次战斗

来源:陕西渭华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1-08-07 20:25 浏览次数: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西北工农革命军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仅仅一个多月,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渭南、华县、五一(固市)县建立了48个区、村苏维埃政府,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沿山、北至豫陕大道,大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在红色区域内,苏维埃政府掌握全部权力,国民党基层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在工农革命军的支持下,渭华地区各级党组织开始公开活动,党的力量迅速壮大,党员发展到1300多名。渭华起义的爆发动摇了冯玉祥在陕西的统治基础,冯玉祥严令宋哲元派兵“围剿”     


6月8日,宋哲元派出一个旅的兵力,从渭南县城出发,沿着龙尾坡向塔山行进,企图经崇凝袭击塔山军事据点。在陕东赤卫队大队长李大德的指挥下,前后夹击,敌军败逃回渭南县城。

6月10日,敌师长田金凯又以一个骑兵师的兵力,从华县县城出发,经瓜坡、大明寺,准备偷袭高塘革命军司令部。唐澍、周益三、张汉泉等带领战士在骆驼岭英勇抗敌,恰逢谢子长等率领袭击县城的工农革命军从赤水赶到,从敌背后发起进攻,敌军丢下武器,慌忙撤退。

击溃敌两次进攻后,6月12日,在指挥部门前的一棵古槐树下,刘志丹、唐澍等召开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重点讨论了在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起义部队向何处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军委在听取了各方意见之后,最后毅然决定撤离渭华,退入南山,保存实力,进而择机转战陕北。


两次“围剿”失败后,冯玉祥严斥宋哲元必须限期彻底消灭起义军民。6月19日,宋哲元率三个师,分东、西、中三路同时进攻。

东路国民党军队一个师由反动民团带路,从华县出发,经瓜坡、金惠向南逼进,在大明桥峪口遇到工农革命军和村苏维埃赤卫队的英勇阻击。

西路一个师由逃亡劣绅带路从渭南县城出发,沿龙尾坡上塬,经崇凝镇攻占塔山,企图切断向蓝田撤退的道路,从西南方向形成包围之势。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一部顽强阻击,据点最终被敌摧毁。起义军民撤退到箭峪口。

中路一个师宋哲元亲自指挥从赤水出发,分别从东川、西川两路同时进攻高塘司令部和陕东特委驻地三教堂,企图全歼起义军于山外。东川一路入大明猛攻骆驼项,工农革命军在刘志丹的指挥下顽强阻击,激战一天,形成对峙局面。西川一路敌军经圣山猛攻号称高塘门户的魏家原,从早晨8时起,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在重炮、机枪掩护下,连续不断地向魏家原冲击。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和陕东赤卫队副大队长薛自爽组织起义军民巧妙地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激战,击溃敌人多次进攻。敌人又派了一股部队企图首尾夹击。危急关头,陕东赤卫队副大队长薛自爽飞快地跑回三教堂,举起木槌,敲响大钟。离魏家原四五里的堡子底一带的赤卫队员、武装农民听到约定的钟声,很快集合起来,像潮水一般涌向魏家塬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19日晚,面对来势凶猛、数十倍于我的敌人,按照总指挥部命令,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各部向涧峪口、牛峪口、箭峪口一带集结,准备撤往洛南。20日,敌人集中兵力,向涧峪口、牛峪口、箭峪口起义军民全面进攻,为掩护司令部和群众撤退,工农革命军政治部主任廉益民、军党委书记吴浩然、陕东赤卫队副大队长薛自爽等英勇牺牲。25日,唐澍、刘志丹率领的大部队退到洛南县的两岔河和保安镇,许权中、杨晓初率领的一部退到蓝田县许家庙。

7月1日,李虎臣的五个旅在当地反动民团的配合下,将保安镇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包围。我军因侦察失误,将敌军七八百人误报为百余人,向司令部求援。

总司令唐澍率近百人急驰保安镇救援,被敌军重兵包围,战斗异常激烈。总司令唐澍、第一大队大队长赵雅生等突围至碾子沟,再陷重围,与敌血战,弹尽援绝,壮烈牺牲。唐澍被敌人残忍割下头颅,挂在洛南县城城楼示众。

陕东赤卫队大队长李大德等被敌俘虏后宁死不屈,在洛南县城英勇就义。此时,向陕西省委汇报工作的中共陕东区特派委员会书记刘继曾返回,返抵两岔河,任工农革命军党代表,召集刘志丹、许权中率部会合于蓝田县的张家坪,召开大会决定,取消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及军事委员会,党在军队中的组织隐蔽起来;不开展苏维埃运动;通过许权中的私人关系将部队暂归李虎臣部的刘文伯师,许权中任旅长。

8月,许旅被李虎臣逼迫出商洛进入河南,在河南省邓县被数千名受蒙蔽的红枪会群众包围,部队被打散。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和谢子长等回到陕北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从渭华起义的沉痛教训中,他们终于认识到军事运动必须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陕西省赤源县的周家崄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此后,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五个月艰苦战斗,将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创建了面积三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