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渭华干部学院官网!
首页/ 科研成果 / 渭华起义研究 / 正文

此间曾著星星火——渭华起义,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丰碑

来源:陕西渭华干部学院 发布时间:2021-01-29 16:36 浏览次数:
p style="white-space:normal;text-align:center;">

       “1928年的秦东塬上,一场红色运动,点燃了西北的火种……”
       2020年底,一位艺术家在他创作的“渭华起义”主题诗歌中这样说。
       1928年3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渭华地区举行武装起义。5月1日,崇凝镇五一大会的举行,标志着渭华起义全面爆发。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刘景桂(刘志丹)、唐澍等人带领革命军队配合起义。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全军近千人,拥有4个大队和赤卫队、骑兵分队,有力地反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一幅镶嵌在大地上的红色标语
       在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内,有一幅长20米、宽2.1米,仅有15个字的特殊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由于历史原因,这幅标语曾长埋地下23年之久。曾任高塘镇党委书记、86岁高龄的张书经是这幅标语的发现者之一。“大约1951年春,时任西北文联主席的柯仲平一行前来考察。他说刘志丹曾告诉他,高塘中学(原高塘小学)人行道的黄土下面有一幅特别的砖铺标语。”1月19日,张书经回忆说,随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挖掘。当一尺多厚的黄土被慢慢铲开,大家既激动又惊奇。
       “大家一遍遍细心清扫,一遍遍地念着‘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说到这里,张书经神色激动、声音颤抖。
         这并不是一幅普通的标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举起了屠刀,将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连同其他19位革命者残忍杀害。噩耗传来后,为了纪念李大钊,时任谷堆小学教员的共产党员陈述善和时任高塘小学校长的共产党员李维俊,组织两校师生及当地群众在高塘小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捡来鹅卵石,搬来青砖,在学校礼堂前的通道上精心铺设了一行标语——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我党领导的许权中旅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就设在高塘小学。在这期间,时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刘志丹和总司令唐澍等人,发现了这幅标语。为了使标语更加振聋发聩、激励斗志,刘志丹在原标语前面添加了“同志们赶快”5个字。
       1928年6月底,刘志丹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将部队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撤退前夕,为了保护标语不被敌人破坏,刘志丹命人挑来黄土将其掩埋,并在上面垫上炉灰砂石,恢复成了主通道的样子。
        这幅镶嵌在大地上的红色标语重新问世后,引起了巨大关注。1998年,标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一种革命精神的赓续传承
       “观书院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酬壮志千军奋起神州皆闻殷殷雷”,每次读到这副悬挂于渭华起义革命旧址的楹联,韩战龙都激动不已。
       “我的父亲韩肇汉,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曾两次给刘志丹送信和银圆等,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担任村里地下党支部书记,掩护一批又一批地下党负责人进入陕北……”韩战龙说。
         身为渭华起义参加者的后人,韩战龙曾担任《渭华丰碑》编委会副主任。他表示,父亲以前常给他讲党史、讲渭华起义的历史,并叮嘱他要继承好先烈遗志,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繁荣昌盛多作贡献。
         革命火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年62岁的陈军红,是原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侦察参谋陈祖舜的孙子。“爷爷的腿脚一直不利索。小时候他给我讲渭华起义,我才知道他腿部中弹一事。那是在第三次战役中,敌人偷袭司令部,部队紧急撤退时,负责殿后的他腿部中弹负伤……”陈军红说。

         陈祖舜在1926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渭华起义中,他不惧艰险,靠前作战。“爷爷曾对我讲,在那种残酷、严峻的形势下,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心中对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陈军红告诉记者。
         陈军红从房里小心翼翼地拿出爷爷手写的《渭华起义点滴回忆录》,里面提到在高塘小学里,有一个南北向、革命化砖砌标语,刘志丹在前面增加了几个字。“这幅砖铺标语,是当时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和奋斗之力。爷爷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红旗虽不因有我而红,但却因有我而更艳’。”陈军红说,在爷爷的影响下,他家四代人中每一代都有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场信仰之源的追寻感悟

        “今天,人们看到这幅砖铺标语和这些革命遗存,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先烈们为了信仰而战斗的革命精神。”杨曼说。
          杨曼是渭华干部学院教务部的一名讲师。为了完成“从渭华大地的红色标语看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她时常跑去向专家请教,还多方寻找与标语有关的革命先烈的亲人或革命先烈的事迹。她翻遍陕西省图书馆里所有跟中条山战役相关的书籍,找到了陈述善牺牲时的细节。
        “我曾经两次去河北寻访唐澍的事迹,结果很意外地见到了唐澍的堂妹唐春茹,并从这位老人口中了解到唐澍当年的家庭情况。”杨曼告诉记者。
          为了深入挖掘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渭华干部学院在组织教师自主研发课程的同时,还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合作开发了“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与历史价值”“渭华起义的新时代价值”等多个特色精品课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渭华大地,在追寻先烈足迹、重温初心的同时,将信仰之根深深地植入了心里。